“四轮驱动”强根基 引擎领航拓新路
——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赋能“教联体”育人
梁健 刘同伦 张志鑫
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(以下简称“枣庄十五中”)始建于1972年,是首批全国文明校园。学校从2009年获评全国示范家长学校的先行者,蜕变为“教联体”建设的领航者。“教联体”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、以学校为圆心、以区域为主体、以资源为纽带,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。枣庄十五中的“教联体”不是简单的家校联系或社区活动拼盘,而是一个系统化、制度化、常态化的育人共同体。
针对新时代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挑战,枣庄十五中以“四轮驱动”机制破局,依托山东省刘同伦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专业引领与主导协调,构建起“聚力·融合·共育”的全新教育生态。
理论筑基,四维贯通:绘制生活化育人“生态图谱”
学校以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石,创新构建“四维半径”育人体系,打通微观、中观、外层与宏观系统壁垒,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化育人实践。工作室成员在此框架下,设计指导学生和家长“十个一”工作法。学生“十个一”工作法是指通过“每天整理床铺”“每学期参与守法护法活动”等十项对学生的要求,将品德养成融入日常生活细节,纳入综合素质评价,让成长可量化、可追踪。家长“十个一”工作法是指通过“每天一句鼓励”“每学期单位体验”等十项对家长的要求,引导家长深度参与。配套“优秀家长”“智慧家长”评选,激发内生动力,让家庭教育从“缺位”走向“专业在位”。这一体系将学生、家庭、学校、社区置于动态关联的生态网络中,使育人实践成为所有系统同频共振的“交响乐”。
跨界融合,四联聚力:打造全环境育人“立体网络”
学校打破传统教育边界,创造性实施“四联工程”,整合社会优质资源,构建起协同育人的坚实骨架。
医校联通:学校通过“教联体”平台,积极联系卫生健康委员会、高校和社会心理机构,在医教互促、社教同频上强化部门协同配合,聘任健康副校长,成立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”。近3年,研究会已为300余名学生和家长提供免费心理辅导服务,170余名心理异常学生平稳度过了“困惑期”和“危险期”。
警校联动:工作室主导成立“阳光少年关爱指导中心”,积极探索“1+3”警校联动新模式,其中,“1”是指学校,“3”是指派出所、法院、检察院。联合司法部门、社区对处在违法犯罪边缘的青少年,进行控制型预防和改造型预防。近两年,已帮助转化重点群体学生35人,让168名学困生重新找到学习信心。
馆校联接:学校活化家乡资源,构建研学矩阵。台儿庄的硝烟、墨子的智慧、乡村的蝶变,都成为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
家校联合:在枣庄十五中,每天每班有2名家长进班级和学生一起听课、参加活动,参与班级管理、主题班会和升旗等常规活动,参与学校检查和评价工作,对学校教育教学进行监督。在学校家长委员会的指导下,各班级家长委员会也相继组织了有特色的班级“家长论坛”和“家教沙龙”。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,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权、知情权、参与权,办完整的学校教育。同时,联合妇女联合会、法院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、属地高校等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协调机制,成立了“家庭教育研究会”,开设“家长学校大讲堂”。工作室是“一会一堂一访”的核心组织者和专业支撑,主导家校联合的深度与方向。
“四联工程”如同强力引擎,驱动医疗、法治、文化、家庭资源汇入育人洪流,编织起覆盖学生成长全场景的守护之网。
课程创新,四维赋能:锻造协同育人“核心引擎”
学校创设四大精品课程体系,为“教联体”注入持续动能。
创设“家长教师讲堂”。学校邀请各界人才走进课堂,弥补实践师资短板,拓展学生视野。枣庄十五中自2008年3月起实施“家长教师进课堂”活动,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单调、学校专职教师少而不专的问题,相关创新成果获得2011年山东地方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。
创设“家长学校课程”。学校创建“线上微课+线下讲堂”融合模式,举办主题讲座、开办工作坊、开设“云课程”等多维并举,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,相关家校合作案例获评中国教育学会“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”家校合作优秀案例。
创设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学校打造经典研学路线,将思政课堂搬到广阔天地,让青春信仰在“行走的思政课”中拔节生长。学校依托家长委员会,开发了“励志远足”课程,破解了学校校外实践活动不足的问题。
创设“社区家长工作坊”。工作室成员作为“社区家长工作坊”的核心专家与主要推动者,按学段建立相关工作坊,“铁三角”(网格员、家长、专家)协同运营,打造“有温度的育儿朋友圈”,消融育儿焦虑,重建社区信任。
这四类课程环环相扣,将学校、家庭、社会的教育力量拧成一股绳,精准驱动学生全面成长。
精准关爱,四项护航:保证成长路上“一个都不能少”
工作室核心成员设计并实施了“青春导航师”全员育人制度,建立“班导会”机制,针对留守儿童等群体实行“一生一案”机制,加强台账管理。落实“四个优先”暖心工程,即“管理关注优先、学习辅导优先、生活照顾优先、活动安排优先”,用制度保障特殊需求,保证成长路上“一个都不能少”。
从“孤岛”到“绿洲”:协同共筑教育新生态
枣庄十五中的“教联体”探索是一场深刻的育人变革。它以“四轮驱动”为引擎,将学校从教育的“孤岛”转变为协同育人的蓬勃“绿洲”。山东省刘同伦名班主任工作室作为“教联体”协同育人的关键枢纽和主导力量,在机制构建、资源整合、课程研发、精准关爱等核心环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专业引领和组织协调作用。学校《建设家长委员会,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》获评教育部门2020年“一校一案”落实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》典型案例,学校于2020年5月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、教育部门联合授予“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”称号,这些是对枣庄十五中“教联体”模式及工作室主导作用的充分肯定。
教育的美好,在于让每个孩子“遇见更好的自己”。未来,枣庄十五中将继续做教育新生态的坚定构筑者,在山东省刘同伦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专业引领下,以“教联体”之光,照亮更多生命的蓬勃成长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