★小学美术课堂中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——以《多彩的民族纹样》一课为例

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钟村锦绣小学 马斯媛
2024-11-19

少年素质教育报·教研2024年11月16日第46期

小学美术课堂中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

——以《多彩的民族纹样》一课为例

     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钟村锦绣小学   马斯媛

内容摘要 本文以岭南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四课《多彩的民族纹样》主题学习活动为切入点,探讨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的策略。通过分析民族纹样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,阐述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从课程设计、教学方法、实践活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,旨在为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。

关键词:文化传承培养策略民族纹样

文化传承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,小学美术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,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。民族纹样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、信仰、审美等多方面的文化信息。以《多彩的民族纹样》为主题的学习活动,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,进而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。

一、民族纹样中的文化内涵

(一)历史文化的见证

民族纹样的形成与发展往往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。例如,中国古代的彩陶纹样,像仰韶文化中的鱼纹、马家窑文化中的旋涡纹等,这些纹样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。通过对这些纹样的研究和学习,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。

(二)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的体现

许多民族纹样都蕴含着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。在藏族文化中,八吉祥纹是常见的纹样,包括宝伞、金鱼、宝瓶等八种图案,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吉祥寓意,与藏传佛教的教义和藏族人民的信仰息息相关。又如苗族的蝴蝶妈妈纹,蝴蝶在苗族文化中被视为祖先,这种纹样在苗族的服饰、银饰等物品上广泛出现,体现了苗族的祖先崇拜和民俗文化。

(三)民族审美观念的表达

民族纹样是各民族审美观念的直观体现。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绸纹样,以其独特的色彩和流畅的线条,展现出维吾尔族人民对色彩和形式美的独特追求。这些纹样色彩鲜艳、对比强烈,图案多为抽象的几何形状与花卉图案的组合,反映了维吾尔族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。

二、《多彩的民族纹样》主题学习活动中的课程设计策略

(一)目标设定

1. 知识与技能目标

学生能够识别不同民族的典型纹样,如蒙古族的云纹、汉族的回纹等。掌握民族纹样的基本构成形式,如对称、重复等形式美法则在民族纹样中的运用。学会运用简单的绘画或剪纸工具创作带有民族纹样元素的作品。
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

通过观察、分析民族纹样的图片、实物等资料,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。组织小组讨论,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纹样的理解和感受,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引导学生进行民族纹样的创作实践,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。
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

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,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。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,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。

(二)内容选择

1. 精选典型民族纹样

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纹样纳入教学内容,如中国的彝族、傣族、朝鲜族等民族的纹样。彝族的火焰纹充满动感和力量感,傣族的孔雀纹优美灵动,朝鲜族的回纹简洁规整。这些纹样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,而且能够反映各民族的文化特色。

2. 结合地域文化特色

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色,适当增加当地民族纹样的教学内容。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身边的民族文化,增强文化认同感。

(三)教学资源整合

1. 实物与图片资源

收集民族服饰、手工艺品等带有民族纹样的实物,如苗族的刺绣、彝族的漆器等。同时,搜集大量高质量的民族纹样图片,制作成教学课件。实物可以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触摸,感受民族纹样的质感和工艺细节;图片则可以展示更多种类和风格的民族纹样,拓宽学生的视野。

2. 多媒体资源

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民族纹样的制作过程,如维吾尔族的花帽制作过程中,工匠如何绘制精美的纹样。还可以播放一些介绍民族文化和民族纹样的纪录片,如《锦绣中华》等,让学生在生动的视频画面中深入了解民族纹样背后的文化故事。

三、教学方法在《多彩的民族纹样》主题学习活动中的应用

(一)情境教学法

1. 创设文化情境

在课堂上创设民族文化的情境,如布置成民族特色的场景,展示民族服饰、乐器等物品,播放民族音乐。在这样的情境下导入《多彩的民族纹样》的教学内容,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民族文化的氛围中,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。

2. 角色扮演

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,例如让学生扮演民族文化的传播者,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所研究的民族纹样。通过角色扮演,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民族纹样的文化内涵,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化传播意识。

(二)探究式教学法

1. 问题引导探究

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民族纹样的问题,如“民族纹样的色彩搭配有什么规律?”民族纹样中的单独纹样是什么?”“怎样用单独纹样创作一幅新颖的民族纹样?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、小组讨论、实地观察等方式进行探究。在探究过程中,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,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2. 项目式探究

布置以民族纹样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任务,如让学生分组设计一套带有民族纹样元素的文创产品。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,需要深入研究民族纹样的特点、文化内涵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内容,通过项目式探究,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创作中,提高综合实践能力。

(三)比较教学法

1. 民族间纹样比较

将不同民族的纹样进行对比教学,从纹样的题材、形式、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,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在文化、生活方式、审美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,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,提高他们的文化鉴赏能力。

2. 古今纹样比较

把古代民族纹样与现代民族纹样进行比较,如古代汉族的云纹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。通过古今对比,学生可以看到民族纹样在传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,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。

实践活动在培养文化传承意识中的作用

(一)校内实践活动

1. 民族纹样创意展览

在学校内举办民族纹样创意展览,展示学生在《多彩的民族纹样》主题学习活动中的作品,包括绘画、手工制作等。展览可以设置不同的展区,如按民族分类或按作品形式分类。

2. 民族服饰设计比赛

开展民族服饰设计比赛,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民族纹样知识,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。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,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对民族服饰文化的深入理解。

(二)校外实践活动

1. 参观民族文化博物馆

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族文化博物馆,让学生在博物馆中亲眼目睹真实的民族文物。通过校外参观实践,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,增强文化传承的使命感。

2. 社区民族文化宣传活动

带领学生参与社区的民族文化宣传活动,如制作民族纹样的宣传海报、举办小型的民族文化讲座等。在活动中,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民族纹样知识传播给社区居民,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传播能力,同时也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。

结论

通过《多彩的民族纹样》主题学习活动的课程设计、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,可以有效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。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民族纹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,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,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,从而自觉地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。

参考文献:

[1].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.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

[2].朱光潜,谈美文艺心理学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12

[3].席勒,美育书简:德汉对照[M].徐恒醇,译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6


阅读4
分享
写评论...